中咨视界

邹昊飞 谭潇 | 新时期推动境外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建议
发布日期:2020-07-13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摘要】境外经贸合作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境实现国际产能与投资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发展模式与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及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重要名片。本文梳理分析了境外经贸合作区合作的合作背景、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举措,研究了境外经贸合作区合作建设现状与成效,以及合作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产能合作

一、新形势下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面临新挑战

境外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是对外投资的方式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合作区建设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深化双边关系的靓丽“名片”。

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

产业园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经验,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伴随着我国“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内工业园区经验开始向全球复制。实践证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高度契合东道国发展诉求,也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抱团发展”,由分散式、“单打独斗”转变为集群式、规模化发展,影响力和作用日益增强,让世界读懂了中国共赢的投资理念。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合作区建设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区发展历程符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产业布局、开拓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必然规律,是“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在境外的具体实践和创新。

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要依托项目,办好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并要在非洲新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2019年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境外经贸合作区分论坛上,商务部表示,境外经贸合作区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各国应携手同行,共同绘制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工笔画。加强与各国的战略对接、规划对接、产业对接,支持国内企业与相关国家共同高质量建设经贸合作区,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分享中国经验、共促发展大的平台。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并向长期化、全面化方向发展,“美国优先”政策导向对全球价值链发展造成极大破坏,在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基础带来破坏性打击同时,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是当前形势下应对贸易摩擦的有力举措,既可在部分国家填补美国制造业“回流”遗留的空缺、有力支持了经济全球化与普惠发展,也可加速布局以我为主的价值链、产业链,提升我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维护整体外贸份额、促进国内外产业平衡布局发展。

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现状与成效

(一)发展现状

通过双边途径,就合作区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劳工政策、基础设施配套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等加强与驻在国政府的磋商,为合作区建设提供支持,切实维护好我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投资和人员安全。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与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签署了100多个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与7个国家签署了8个针对合作区发展的政府间协定,还与10个国家签署了针对合作区建设的部门间的合作备忘录或协议。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初具规模的113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累计投资340亿美元,入区企业约4500家,上缴东道国税费28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超过3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在建合作区中,有20个已建成一定规模,通过了商务部、财政部的确认考核,获得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其中加工制造型园区12个、资源利用型园区4个、农业产业型园区3个、商贸物流型园区1个。20个合作区分布于13个国家,其非洲地区4个、中东欧地区2个、俄罗斯4个、中东南亚地区7个、南亚地区1个、中亚地区2个。2017年,20个合作区中资企业总投资超过58亿美元,总产值超过110亿美元、就业总人数11万多人,占合作区总量的60%和45%以上。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位置图(亚洲、非洲、欧洲部分)

合作区建设创新了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探索建立了比较成熟可行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对外投资合作的重要名片、“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要载体,对加快我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合作区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合作区类型不断丰富。园区产业结构表现出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特点,合作区正在逐步由加工制造为主向上游资源开发利用拓展、向下游商贸物流延伸,高科技、高端制造类园区数量也在显著增多。

二是园区建设成效稳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入区企业投资规模、产值、税收等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三是合作区布局优化发展。合作区形成立足周边、深耕非洲、全球拓展的分布格局。特别是“一路一带”沿线国家成为我合作区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建的合作区占总数量的70%以上,充分发挥了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东南亚地区主要利用其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发展生产加工和资源利用类园区;南亚地区主要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生产加工类园区;俄罗斯主要利用其矿产能源、森林、农业优势,发展资源开发类园区;中东欧地区利用该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类园区;非洲地区依托人力资源优势、资源和政策优势,发展出口加工类园区和资源开发类园区。

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

四是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合作区投资主体已呈现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并举的新局面,中西部地区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在入园企业总量中占比显著上升,呈现出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建区企业梯次“走出去”的特点。

(二)建设取得的成效

1.积极开展平台建设,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合作区通过建设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条件,为入区企业提供了开展生产经营所需的基础环境;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园区管理和综合服务体系,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通过集中争取东道国优惠政策,带动产业集聚,改变了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通过帮助企业“集体出海、抱团发展”,加强了我企业对当地政府、社会的正向影响力,有效抵御了可能面临的政局动荡、社会安全和政策变动等带来商业风险。合作区作为中资企业的集聚平台、服务平台和政策平台,实现了集群式投资和链条式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平台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

2.实现优势产能对接,开拓国际市场资源服务国内经济产业升级

境外合作区建设契合东道国发展诉求,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空间,有力地推动了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资源丰富,并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对各类建筑建材、轻纺产品、机械电子等产品需求旺盛,国内优势产能转移过去大有市场,大大开拓了国内企业国内发展空间。合作区通过引领我国中资企业“走出去”,有序推进重点行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引导一批示范效应大、带动性强、效益好的产能合作项目入园,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工程技术和工艺标准,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进一步形成境外投资合作示范效应和产业集聚。

通过对入区企业产业分布分析统计,轻工纺织类企业约占30%,建筑建材约占15%,机械电子约占10%,农林产品加工约占10%,初步形成了轻工纺织、建筑建材、机械电子、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例如,埃塞俄比亚将轻工、纺织、皮革、建材等出口加工型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则被列入政府“持续发展与脱贫计划”,是其工业发展计划中重要优先项目。截至2018年5月,东方工业园共有入园企业85家,包括日化、制药、制鞋、建材、食品以及纺织服装等行业,为中非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EIZ)内一家制鞋企业

3.倡导合作共赢,高效开发利用境外能源资源

通过合作区建设,我国建立了有效利用境外矿产、油气、森林、农业等各类资源的渠道,有利于保障海外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目前,通过国家确认考核的7个资源开发园区共掌控耕地30多万公顷,林地50万公顷,铜钴矿、红土镍矿矿权面积近10万公顷,铜资源量500万吨以上,镍资源量2亿吨以上。以印尼青山园区为例,合作区2017年将形成160万吨镍铁(折合纯镍16万吨)的产能,相当于我国2014年镍铁年消耗量的18%,进口缺口的80%,能够有效保障我国的镍资源供应。同时,合作区立足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有力地回击和驳斥一些国际舆论认为我开展境外资源合作是“掠夺资源”、搞“新殖民主义”。合作区定位于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下游生产加工,增加资源产品附加值、推动东道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把更多利益留在当地,留给当地人民,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

印尼青山钢铁园区

4.带动国内设备、材料及商品出口,技术、标准及劳务输出

充分发挥国内技术和产能优势,结合行业结构调整,以成套设备出口、投资、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在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重点国家,加强资源开发和产业投资,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带动装备对外出口,积极推动中国技术与标准走出去,有效带动人员与劳务输出。结合境外资源开发,延伸下游产业链,开展下游精深加工,带动成套设备出口。通过境外设厂等方式,加快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潜在新兴市场,推动国产商品走出去。通过建立当地分销网络和维护中心,带动国产品牌及相关配套产品出口,加快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鼓励中资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外有实力企业的技术合作,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牌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

以2015-2017年统计数据为例,合作区中资企业投资带动园区各类生产设备、工程机械、电力设备、轻纺原料、建材、汽车及电子零配件等出口金额从约15亿美元增至约21亿美元,平均增长率超过20%,平均每个加工制造型合作区中资企业带动设备、装备出口约12亿美元。其中,通过确认考核的20个合作区,2017年带动设备、装备出口超过19亿美元,占同期合作区总量的90%以上。例如,泰国罗勇工业园引入中资企业72家,其中汽配、机械电子和建材行业占比达到70%,2013至2016年年产值分别达到12.5亿美元、10.5亿美元和13.5亿美元,入园企业生产产品原材料、部件等大部分自中国进口,近三年分别达到5.4亿美元、6.3亿美元和7亿美元,累计达到50亿美元,带动作用显著。

5.承担社会责任,为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合作区发展有效提高东道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完善产业体系,带动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履行了社会责任,树立了中国企业负责任形象,巩固和深化我与相关国家友好关系。合作区还通过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活动,如赞助修建市政道路,援建校舍、图书馆和体育文化设施,捐助公益基金,组织语言和技能培训及文化交流等活动,金额超过千万美元,在东道国政府和社区民众中树立了良好口碑,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

截至2019年底,在建园区在东道国累计上缴东道国税费28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0万个,当地采购各类设备、原材料金额超过20亿美元。园区援建东道国各类教育体育文化设施,医疗卫生机构,污水处理、道路等市政公益设施120余所/处,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近14万次,慈善捐款数千万美元。

三、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举措

1.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支持重点领域

为指导和规范合作区发展,2008年商务部、财政部制定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确认考核暂行办法》(商合发[2008]431号)和《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商财发[2008] 211号)。为进一步做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创新合作区发展模式,2013年和2015年商务部、财政部先后对原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出台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确认考核和年度考核办法》(商合发[2013]210号)和《境外经贸合作区考核办法》(商合发[2015]296号)。

境外经贸合作区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

一是废除境外合作区的招投标制度,引入新的准入模式,并突出支持重点,合作区建设高度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非洲“三网一化”等,使政策辐射面更广,支持效果更明显;

二是对合作区进行分类指导,按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产业型和商贸物流型等制定确认考核和年度考核的标准和要求,后期又新增了相关领域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设计、实验为主导的科技研发型园区类型;

三是在适当提高合作区确认条件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具有一定基础的合作区尽快做强做大、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改进支持方式,在对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基础上,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费用投入大、融资成本高、境外投资风险多等实际问题,主要采用贷款贴息、前期费用补助、保费补助等方式,以适当缓解合作区建设资金成本及风险压力。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相关地方人民政府或中央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支持所属企业进行合作区建设,推动各省(自治区)制定省级园区支持政策,为合作区发展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近二十个省区制定了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确认考核管理办法,推动本省区境外合作区建设,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分工协作、高效协同、全面推动境外合作区建设新局面。

2.进一步强化境外合作区服务职能

推动签订双边协议,建立政府间关于合作区建设的协调机制。通过双边途径,就合作区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劳工政策、基础设施配套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等加强与驻在国政府的磋商,为合作区建设提供支持。切实维护好我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投资和人员安全。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同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签署了100多个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与7个国家签署了8个针对合作区发展的政府间协定,还与10个国家签署了针对合作区建设的部门间的合作备忘录或协议。

为规范发展,提升合作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区投资,实现共同发展,2015年8月4日商务部关于印发《境外经贸合作区服务指南范本》的通知,规范引导合作区建立完善建立境外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体系建设,提升在信息咨询、运营管理、物业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服务等方面服务职能,搭建企业集群式国际化发展的平台。

为推动境外合作区招商引资,商务部通过广交会、宁波浙洽会、厦门投洽会、南宁东盟博览会等专业化平台,开辟专门招商展台,进行合作区招商推介工作,并与各省商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接,以及举办合作区东道国相关人员培训活动等,协助解决合作区招商难问题。

3.协调解决合作区建设融资难问题、规避投资保险

针对企业境外合作区融资难、投资风险防范难等实际问题,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分别签订支持境外合作区发展的融资、投资保险相关协议,推动中非发展基金在合作区建立中小企业基金。2010年6月29日,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关于加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风险防范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共同建立合作区风险防范机制,商务部全面促进和监督合作区的风险防范工作,中国信保为合作区提供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建议以及保险等风险保障服务。2013年12月13日,出台《商务部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支持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开发银行明确合作区优先融资的基本条件,针对合作区的特点和需求,对合作区提供融资服务,重点优先支持已通过确认考核的合作区项目。

目前,已有13个合作区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开发区建设贷款融资近10亿美元,近10个合作区已获得中信保等提供的园区投资保险。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合作中面临的问题

1.总体规划与统筹布局有待提升

现有合作区多由我企业自发先行建设而来,缺少统一规划、论证,对合作区的总体数量、国别地区布局、产业定位,主动深入分析不够,政策导向不清晰,指导措施难以在实践中贯彻。总体来看,合作区的发展缺乏统筹布局,各园区的产业发展还未能与国内产业转移形成更有效衔接,还面临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政策法律等风险,新形势变化对合作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从合作区自身建设来看,存在合作区自身定位、区位选择、环境制约等方面的问题。在同一国家或区域建设多个类型相似、产业相近园区而引起的在招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恶性竞争。部分合作区对于产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规划不明确,对东道国国内市场需求以及辐射能力缺乏预判,存在对于合作区总体定位不合理,主导产业选择过杂的现象。

2.项目前期工作的落实保障与分析研究相对缺乏

从建设情况看,合作区存在土地获取、产业定位、需求分析、配套设施、政策条件、开发与合作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制约,项目前期工作的落实保障与分析研究亟需进一步加强。目前,部分合作区对于产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规划不明确,对东道国国内市场需求以及辐射能力缺乏预判,存在对于合作区总体定位不合理,主导产业选择过杂的现象。合作区所在地大都为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差,水、电、路等外部配套条件不足,当地政府难以配套建设合作区所需基础设施;部分东道国投资环境差,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存在审批工程项目程序复杂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园区的法律地位、优惠政策条件难以落实,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3.可持续盈利模式建立较难

合作区普遍采取"滚动开发"模式,前期投入较大,固定资产等沉没成本较高,投资建设主体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目前,大部分合作区仍处于开发初级阶段,收益主要来自土地销售议价、园区运营物业服务等,收益来源相对单一,依托商业地产和房地产开发实现收益反补工业地产的盈利模式在短期内也较难见效。同时,合作区建设资金以企业自筹为主,政策性投入力度较小,融资困难使园区建设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此外,多数合作区东道国金融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内保外贷、外保外贷跨境资本流动渠道不畅,使得许多合作区境外资产无法盘活,资金周转慢,运营压力较大。由于合作区开发建设尚未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经营管理与园区开发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盈利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较难建立。

4.政府引导与协调机制作用有待加强

多数合作区在东道国政府管理能力不强、营商环境欠佳情况下,合作区开发运营难免需要协调东道国政府解决相关问题。但目前合作区多为中资企业单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东道国政府、企业多未介入合作开发,两国政府对合作区也缺乏明晰的合作协议,合作区的法律地位、投资保障、优惠政策等处在模糊状态,政府与企业、管理与服务等关系不顺,与政府协调难度和成本都较高,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与协调机制作用。

五、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的总体思路

1.深入对接三大战略

一是,对接我国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对外合作大局,为共建国际产能合作搭建互利合作平台,延伸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二是,对接东道国发展战略,以产业衔接、产能互补、互利共赢为导向,推动优势富余产能有序转移、满足东道国发展诉求;三是,对接世界全球化发展战略,全面支持和推动贸易全球化发展,推动全球产业合理分工,构建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一带一路”区域图

2.努力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国家总体布局目标,根据境外合作区发展布局规划与产业指导,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国别、优先产业,有重点、分层次推动开展合作区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合作区;二是,创新发展目标,创新合作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发展理念,重点支持综合竞争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抵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牵头建设打造高质量合作区,发挥示范效应;三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满足绿色环保这一未来世界大潮流,呼应可持续发展这一所有国家的愿景。

3.积极搭建四类平台

一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平台,鼓励建立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境外经贸合作区平台,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硬条件”,满足园区产业生产与发展基本需要;二是,廉洁高效的软服务平台,合作区要不断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国际化经营水平,按照市场商业原则,秉承开放、绿色、廉洁理念,经营合规、公务服务内容丰富的“软环境”;三是,政策支撑服务监督平台,政府进一步做好支撑服务,财政支持政策应在继续保持发挥激励奖励作用基础上,适应现代国际通行惯例,增加合作区公益性、平台性、普惠性方向上的支持力度,确保政策实践的公平性;四是,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园区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拓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六、境外经贸合作区合作的对策建议

1.做好合作区布局规划,加强政府统筹引导力度

有序推动合作区在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布局,实现重点国别、重点产业优先发展。合作区建设和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主线,立足亚洲周边,深耕非洲,面向拉美,拓展中东欧地区,积极进入发达国家,有重点、有层次、有选择地推进和引导。特别是针对“一带一路”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市场潜力较大,吸引外资意愿强烈的有利时机,进一步优化国别产业合作格局,推进与我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条件和基础较好的国家开展合作区建设,形成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并对东道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产业辐射。

2.继续完善现有政策措施,精准发力、定向施策

合作区政策措施支持方向和重点必须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要求,阶段性做出调整。当前,合作区支持政策要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抓手,一是着力结合国内“去产能”以及需要大量投入能源资源的产业“找出路”出发,打造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示范区;二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建设境外资源能源深加工园区;三是围绕互联互通,助力产业集聚发展,发展现代物流园区;四是结合“补短板”、技术引进推动国内产业升级需求,推动高科技研发园区。

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园棕榈深加工企业

3.强化政府服务和监督职能,规范合作区上水平、上规模

完善国内机构间横向协调机制,完善商务、税收、海关等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间有关合作区的横向协调机制。引导金融服务惠及合作区发展,鼓励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合作区融资难题,引导和支持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和开发性金融机构设立合作区发展基金,为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加强合作区海外资产监管,规范企业经营活动,引导和督促合作区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范机制,规避投资风险。

4.继续推动建立政府间园区合作磋商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现有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在“一带一路”、中非“三网一化”等合作框架下,与重点国家建立针对合作区合作的政府间磋商协调机构,形成政府协调长效机制和风险共同应对机制,推动专项服务合作区的有关税收、劳务、检验检疫等优惠政策落地,为合作区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5.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创新园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加强园区交流合作,推动国内实力较强、园区运作经验丰富的产业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服务中介等共同投资建设合作区;推动园区互动合作,通过第三国或第三方参与、双边经贸园区合作、两国双园等新型发展模式,发挥优势、内外互动,提升合作区发展水平。实现园区盈利模式多元化,改变仅通过土地出让、不动产租赁或者是物业来赚取收益的单一模式,积极开拓基础设施运营、物流服务、入股园区产业项目投资收益、投资咨询、企业运营服务等盈利渠道。对于资源性开发园区,需要实现将自然资源开发与下游产业投资的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建立共荣共生关系。在建设运营模式上,一方面从园区单一投资主体向联合体投资转变,向PPP、TOT、BOT等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从单一园区开发向产城融合开发方向转变,将工业地产开发与商业地产、物流地产甚至是住宅地产结合转变,通过商业开发反补工业园区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结语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促进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中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提高投资合作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有益于与东道国共建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平台。打造高质量品牌境外经贸合作区,既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也要符合东道国发展战略诉求,更要为推动投资与贸易全球化、实现产业合理分工、构建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做出重要贡献。合作区建设发展要坚决秉承创新、开放、绿色、共享、廉洁理念,搭建独具特色的软环境和硬条件平台,转换发展模式,扩宽融资渠道,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体系,实现园区发展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邹昊飞,杜贞利,段京新. “一带一路”战略下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战略与布局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10):41~45.

[2]邹昊飞,段京新.境外合作区传递中国投资新理念[J].中国投资, 2015(07):33-37.

[3]邹昊飞,谭潇,杜贞利.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园区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74-88.

[4]洪联英,张云.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企业“走出去”战略[J].国际经贸探索[J].国际经贸探索,2011(3):48-54.

[5]张菲.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3(3):34-39.

[6]张广荣.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政策探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3(2):40-42.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