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李开孟 李新创 姜晓东 | 论工程规划知识
发布日期:2020-05-11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摘要】工程规划是在工程评估并对工程实施做出明确决策的基础上,对工程实施计划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系统性谋划,需要将众多工程要素进行整合,遵循特定的理论、方法、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体系。工程规划知识是人类在工程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智慧成果,是人类从工程实践的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总结、凝练、升华的系统认识,通过系统性集成、实践性提炼、多学科融合等路径进行构建,具体呈现为工程法规性知识、工程技术性知识及工程效果性知识。

关键词:工程规划;工程知识;工程哲学;工程活动

工程活动作为人类获得并不断发展现实生产力的大规模、集成性、实践性创造活动,在保持人类生存、繁衍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多维度的深远影响,改变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这就使得人们开始用哲学思维来审视工程活动本身的特殊规律,以发挥哲学思维对工程活动的指导作用。工程活动对于哲学思维指导作用的现实需要,推动着工程哲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现代哲学体系的内涵,并帮助人类从工程实践的视角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工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工程活动按照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有序推动。工程规划强调对工程活动的宏观性、整体性、系统性、长远性谋划,是工程哲学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领域。以工程哲学为指导的工程规划知识,对人类工程知识的丰富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工程时代,其突出标志就是人工物的大量涌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以人工物为标志的各类工程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加速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工程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1],工程规划的逻辑思维必须进行系统性变革,以便从工程哲学的视角反思工程建设的规划思想,完善工程规划的知识体系,以促进以人为本及工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工程规划及其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工程规划的基本特征

工程活动是人类建造人工物的物质性实践活动,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繁衍和发展而进行的针对工程建设的物质性实践活动。工程规划是对拟建工程所进行的系统性谋划,其本质上属于创造和建构新的社会存在物的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就本质而言,工程规划是针对各种工程要素的集成模式、集成方法和集成流程所进行的统一谋划。现代社会的工程活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物质面貌,塑造着现代社会的文明样态,使得工程规划体现出鲜明的专业性及时代特征。

1.工程规划是对工程实物形态的谋划

工程规划是对工程活动的系统性谋划。从工程理念开始,通过集成各类工程要素、各类工程技术向工程实物形态转化的过程就是工程活动。工程规划知识用于指导、实施工程活动实物形态的转化过程,需要涉及多种资源的整合与技术要素的集成,需要对工程活动的实物形态进行专业性、系统性地谋划,以实现特定的工程目标。离开了工程实物形态的谋划,就失去了工程规划的物质条件及存在基础。

围绕着工程实物形态所进行的系统性谋划,工程规划涉及工程建设整体方案及局部方案的研究、设计、开发、建造、生产、操作、管理和其他各种功能形态的谋划。工程规划需要建立在全面、准确和翔实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之上,需要对工程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质性研究和定量分析,对工程活动未来面临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客观预测,对工程实施的外部环境进行专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拟建工程的具体目标及实施路径进行专业策划和分析判断,确保工程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工程标准的要求,以降低工程风险和实现工程目标,确保工程实物形态的人工物能够按照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2.工程规划属于情境性工程实践活动

规划是具有长期性、战略性、整体性特征的行动计划,是对未来一整套行动方案所进行的思考和谋划,是融合多种要素、多项知识所形成的发展愿景。这种愿景的形成,不能孤立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工程活动需要针对特定的工程目标,结合工程实施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系统综合的统筹谋划,因此体现出显著的情境性特征。离开了情境性的工程谋划,工程目标将无从依据并难以实现。

工程活动是一种边界条件多变、工程目标多元化的动态情境活动。由于现实情境的不断变化,工程规划方案必须进行相应地修改和变更。工程方案的实施,不可能完全照搬既定不变的模式。工程实施要动态考虑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在工程实施的初始阶段并不能完全地显现出来。不确定性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不可预见性。随着工程活动的不断推进,在工程决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总结评价等具体行动中,各种问题才会逐渐暴露出来,给工程最终目标的实现带来情境性风险。工程规划必须深入到工程活动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具体情境中去,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妥善处理相关利益主体的各种诉求,制定风险应对机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工程规划方案进行适时优化和动态调整,以便确保能够实现工程目标。

3.工程规划的唯一及不可复制性特征

工程规划一般是对具体工程方案及其推进路径、实施步骤所进行的不同维度的谋划,需要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准确翔实的数据资料,从整体和阶段性等不同层面对工程方案进行谋划,。作为将来工程实施的行动计划,工程规划对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发挥着指导作用。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都存在差异,具有当时、当地性特征,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工程,针对特定工程的规划方案具有唯一性及不可复制性特征。寄希望于套用标准模板对特定工程提出所谓标准化的规划方案是不切实际的。

现实的工程活动总是为了建构某个满足特定主体特殊需求的特定人工物[2],这个特定人工物客观上必须与某种特定的社会及自然环境紧密相连,而这种特定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又以特定工程活动的内在构成要素而存在,而不仅仅是以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工程活动的外部约束条件而存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工程活动的唯一性、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等内在特征。工程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特定工程所处的时间、空间等环境条件,满足工程活动的个性化合理诉求,为特定工程谋划出一个量身定做的特定工程方案,以实现特定工程的特定目标。这就决定了工程规划知识的形成,既要反映工程活动的实物形态性特征和工程过程的动态情境性特征,还应体现各类工程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特征。

(二)工程规划知识及其主要特征

1.工程规划知识的主要类型

作为工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规划知识具有一般性工程知识的基本特征。工程规划知识是人类在工程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智慧成果,是人类从工程实践的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和凝练升华的针对工程规划各环节具体活动的系统性认识,包括针对工程实施的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工程规划专业知识技能。从工程哲学的角度看,关于工程规划知识的研究属于工程规划认识论的范畴,工程规划知识是人类认识工程规划的智慧成果或结晶,包括工程规划的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工程规划知识的获取涉及关于工程规划的感觉、交流、推理等众多复杂的认识过程。

工程规划需要对特定工程活动全寿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工程活动进行谋划。从工程实施的过程来看,工程规划包括五个主要阶段的知识:(1)工程问题的识别及目标界定;(2)工程规划方案的确定;(3)工程规划方案的评估;(4)工程规划方案的实施;(5)工程实施效果的跟踪监测及评价。按照不同的认知标准,工程规划知识可以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等。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工程规划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别。陈述性工程规划知识是描述工程规划的特点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针对工程规划操作步骤和程序的专业知识,是对工程规划的内容及实施步骤的认识和总结。

2.工程规划知识的主要特征

(1)目标性特征。工程规划是为特定工程目标服务的,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性特征。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服务于工程活动整体的目标导向。在工程规划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于工程目标的认识,需要反复论证和不断优化的过程,针对工程规划目标的识别有时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对工程规划目标的理解也存在个体性的差异,通常具有主观意愿色彩。对工程规划目标的认知必须经过工程规划专家的心智内化和真正理解,才能被自觉且准确地运用于工程规划的具体实践活动之中。实践证明,工程目标往往具有多元性特征,而且在不同时空环境条件下,工程利益相关主体的具体诉求存在差异,各目标之间的相对权重也是复杂多变的。但是,工程规划活动最终必须服务于特定的工程目标。

(2)系统性特征。工程活动包含各种具体要素,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复杂系统。工程活动属于典型的人工系统。围绕着人工物的建造过程,工程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法律、生态、文化等环境要素相协调,需要系统工程思维模式的指导。系统工程包含特定系统的范围界定、方案构思、结构设计、建造运营、操作检验等一系列相关活动。所谓系统,就是将具有内在联系且相互作用的多种人、机因素进行组合,通过对物质、人员、信息和能量等要素进行调配和控制,以实现特定的理想目标[3]。工程规划实践活动需要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及理性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工具,对工程活动的预期目的、构成要素、功能结构、程序步骤、环境条件等进行客观、实证地分析研究,按照系统思维的逻辑和方法对工程方案进行客观、理性地统筹谋划。

(3)前瞻性特征。工程规划需要对拟建工程未来实施方案进行系统性谋划,对工程本身及其外部环境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和判断,适时提出应对措施。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工程规划知识需要体现对科技创新及工程实践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对工程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的预见和掌控,体现时代特色、地域环境特征及人类认知水平的提升,要求工程规划的理念、理论及方法体系应根据趋势变化进行不断创新。特定工程活动的单次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等特征,决定了工程规划活动不可能按照固定不变的示范案例、操作流程和标准规范进行完全照搬,必须因时、因地进行不断创新才能确保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4]。工程未来趋势的判断需要采用专业性的方法和知识,使得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鲜明的前瞻性特征。

(4)场域性特征。工程是在一定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人类建造活动而形成的人工物,从而使得工程活动本身具有鲜明的场域性特征,这就决定了针对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能够体现工程活动的场域性所决定的空间维度特征,以便能够反映特定工程活动所处特定区域的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发展、产业布局、政策法规、宗教民俗等社会因素,并要进行持续更新和适时修正,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特定工程实践活动中的场域性要求。

(5)情境性特征。工程规划是针对工程建造方案的谋划活动,体现了对未来工程活动的预期和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活动所处众多环境变量必然会产生预期偏差,并对既定工程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工程规划必须对这种应对未来偏差的调整做出谋划,并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以确保预期工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工程规划知识应满足工程活动的情境性所体现的时间维度,必须在规定的工程情境下发挥作用。人类工程规划知识的选择,应进行以时间维度为特征的情境对比,从而体现工程规划知识的情境性特征。

 二、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径

1.系统性集成

纯粹的科学知识不是工程知识,纯粹的人文社会知识也不是工程知识。只有与人类工程实践活动相关的各种知识的集成才构成工程知识。以复杂适应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系统科学,为解决工程规划活动中的工程、技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范式,同时也为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系统性集成是工程规划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工程规划知识就其本质而言,应以工程行动和工程目标为基本导向,是以境域性知识为核心的各类知识所进行的综合集成。工程知识的系统性集成,要求将各种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和总结提炼,最终形成系统性工程规划知识体系。

在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具体构建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包括应用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哲学、宗教、考古等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程规划知识的集成过程,不能简单地将各种知识进行堆积和加总,而是要根据工程规划的实践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与转化,形成操作性的规则、方法、程序、指南等工程规划知识表现样态。

从系统性分析的视角看,工程规划的具体活动,涉及到工程目标定位、内外部环境诊断、工程问题界定、规划方案拟定、决策模型构建及工程组织实施等具体步骤和环节。与工程活动相关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的具体活动,其顺利实施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予以支持。工程活动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集成特征。

工程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人类工程实践越来越强调通过工程规划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确保工程建设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相互协调[5],强调工程建设与当地交通、土地、公共基础设施等物质系统相互衔接,并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非物质系统之间建立耦合联系,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社会与环境的融合发展,实现工程活动各子系统的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得各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更为复杂,系统性集成在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2.实践性提炼

工程活动是以人工物的建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获取工程规划知识的重要途径。就结构而言,工程活动由工程主体、人工物、工程设计与决策、工程实施及其监测评价、场域及情境条件、自然及社会环境等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结构。不同的工程主体之间只有在工程活动的具体实践中进行充分沟通和协作配合,达成相互契合的工程目标共识,才能形成由不同工程主体共同参与的工程共同体,最终确保人工物建造的顺利完成。各工程主体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交往行为,要求各参与主体之间采取相互理解的态度,以达成对工程情境的理解以及相互合作的共识[6]。在工程实践的具体活动中,由于各利益相关主体所掌握的资源有限,认识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各参与主体的文化观念、价值标准、利益诉求均存在差异,使得工程规划活动中对工程规划知识的实践性提炼就显得尤为必要。

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工程活动千差万别,但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工程规划知识,是人类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对工程方案进行系统性谋划相关知识的智慧结晶,是人类从工程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和凝练升华的工程规划系统认知,是人类工程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可以重复应用于各种工程实践之中且可以被复制和转移的工程知识。

工程规划知识在其应用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不能消失,而且还能被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并会产生其价值的倍增效应。对于大型、复杂的工程活动而言,需要利用基于工程科学的工程规划知识对其构成要素及工程目标进行系统分析,统筹考虑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的应用,对特定工程方案进行系统性优化,确保工程规划知识在遵循普适性思维逻辑、价值导向及程序方法的基础上,在特定工程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应用。

工程知识的获取不是工程活动所追求的直接目标,而是通过工程知识服务于整个工程过程,作为实现工程目标的一种手段。工程目标与开展工程活动所处的具体情境共同决定着实践性工程知识的创造。工程规划需要深入到工程活动所处的特定自然及社会环境之中,在具体工程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去不断把握和适应变化中的情境因素,通过对境域性工程知识的提炼和总结,凝练成相应的工程规划相关知识。对丰富多彩的工程活动实践经验所进行的积累和总结,构成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重要来源。

3.多学科融合

工程规划知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对现有的多学科知识成果进行融合,包含社会、经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不同层次知识的融合。从工程哲学的视野进行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引进和借鉴,要坚持工程哲学的思维模式及其解决问题的研究范式,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转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思维模式,对工程活动所涉及的空间场所、物质设施、参与主体、工程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和生态环境等关系要素,将其所对应的专业知识类别进行梳理,整合融入工程规划的知识体系之中。

在工程哲学的视野之下,工程规划思想应以“物质形体规划”为主线的“工程蓝图”式规划思维,转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工程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融入系统性“持续规划”的思维逻辑,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的客观要求,思考并安排好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等要素的系统关系,从而使得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借鉴以及多学科专业知识相互融合的过程。

对工程规划所涉及的多学科专业知识进行融合,既要坚持哲学思维,同时也要坚持工程思维。在哲学自身领域,有关科学哲学知识及技术哲学知识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到工程哲学及工程规划知识的应用之中,从而为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养分,促进哲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系统性融合。人类工程实践活动的经验表明,随着工程活动的广泛渗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当前时代不仅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同时更是工程的时代,工程活动己经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7]。如果说当代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并批判性地探讨和反思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哲学内涵,那么在工程活动已经成为社会主导性实践活动的当今社会,哲学必须对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工程活动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发挥哲学指导人类社会工程实践活动的功能。

在整个哲学的大家庭中,工程哲学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就需要将哲学界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工程实践活动,从工程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多学科工程活动进行提炼总结,从哲学的视角认识工程活动的本质,从工程的角度拓展哲学研究的视野,通过借鉴哲学及多学科知识成果,构建工程规划的知识体系,并用于指导工程规划的实践活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内容,扎根于工程活动所处的现实境域,进行系统化、集成化的研究总结和融合创新,不断完善和丰富工程规划知识的专业内涵。

(二)工程规划知识的呈现

工程规划的具体知识,围绕着三个方面的目的予以呈现:一是满足工程质量要求所需要的规划知识,包括工程技术、工艺方案、节能环保及经济社会影响效果等不同层面的质量要求;二是满足空间合理布局所需要的规划知识,包括拟建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布局及空间规划,以及工程内部各环节的总图布局,涉及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等方面的优化配置,景观和场所美化,以及产业、区域的相互协调;三是满足时间衔接合理需要所需的规划知识,包括拟建工程与周边产业、区域发展时序的优化、工程建设及运营周期的优化、产品研发及生命周期的优化等。工程规划知识从工程法规、工程技术和工程效果等三个维度进行呈现,要求具体的工程规划活动必须做到法规符合、技术可行和效果合理。

1.工程法规性知识

工程规划必须按照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因此涉及到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节能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政策法规性知识,是工程规划必须遵循的规则性要求,涉及众多专业领域。

工程法规性知识旨在解决工程规划的合法性、合规性等问题。与拟建工程相关的各类政策及法律规定,是开展工程规划活动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不仅可能导致资产损失,工程安全、生态环境的损害,以及危及工程规划目标的实现,还将导致相关利益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工程法规性知识可以体现为各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针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体现为各种准入性法规要求,包括工程项目在技术、工艺和设备参数等方面的要求,环保、节能、土地利用、工程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以及企业、产业、工艺、装备等市场准入法律法规政策;也可以体现为各种管理规定,如市场垄断、外资进入、行业发展等方面的规范类管理法规等。

在工程法规性知识的应用方面,重点需要审视工程产品、产业布局、工艺装备的选择是否合法合规,特别是要分析是否符合环保、能耗、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法律法规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发展而逐步做出调整,但工程规划需要具有前瞻性特征,在实际应用层面会存在现有法规性规定不符合工程未来发展需要的情形,这就需要结合工程规划的情境性要求进行前瞻性预判,既要满足现有法律法规的刚性要求,又要根据未来变化趋势对非刚性政策及法规性规定做出灵活性应对处理。

2.工程技术性知识

工程规划需要在遵循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工程手段实现相应的工程目标。工程技术性知识是与工程规划活动相关的各类工程技术知识,在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居于核心地位,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这里仅论述工程选址、工程工艺、节能工程、工程环保等四个方面的工程技术性知识。

(1)工程选址知识

工程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具体延伸,需要做好工程选址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作为工程规划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选址需要考虑自然、生态、人文、经济、社会、法律等众多因素,涉及多专业相关知识[8]。工程选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对工程项目的顺利落地及工程规划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工程选址知识应包含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多维度的各类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区域或城市规划知识、产业发展及专项规划知识、经济地理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知识、交通运输知识、自然条件(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海洋潮汐、气象气候、洪涝灾害等)知识、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知识、相关工程(包括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供配电工程、土木工程、防灾工程等)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等。

(2)工艺技术知识

工艺技术知识在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直接涉及资源、能源以及制造流程和总图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包括工程设计、总图物流、信息管控等相关知识。按照不同工序或工程环节,可细分为若干工序及相关的工艺知识。不同专业工序知识之间互相衔接、协调匹配,系统集成为工艺技术知识。如钢铁工程,工艺知识包括烧结球团知识、焦化知识、炼铁知识、炼钢知识、连铸知识、轧钢知识等。再如港口工程,工艺知识包括航道工程知识、码头水工工程知识、岸线工程知识、物流集疏运知识等。

(3)节能工程知识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工程规划必须考虑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应用。在工程规划实践中,要保障燃气、热力、电力等能源的安全供应,实现设备运行中的能源有效消耗,确保各项用能指标和能源消耗指标满足相关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的要求,尤其是强制性规范的要求;将节能理念贯彻到工程装备选型、工艺结构、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

与能源利用相关的知识,包括能源基础管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源管理措施、重点节能技术、能耗指标评价等知识。能源基础管理知识包括能源计量系统与管理、能源规划与计划、能源统计与核算、能耗指标管理、节能监测等知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包括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模式、能源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运行模式等知识;能源管理措施包括能源综合平衡、能效对标、热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知识;重点节能技术包括工艺节能技术、余热余压等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高效水泵电机等知识;能耗指标评价包括有关法律标准规范、能源利用指标计算与评价等知识。在能源知识的应用中,应根据工程技术方案所提出的主要能源消耗指标,从节能角度进行分析评价,选择先进适用的节能路线,配备经济合理的节能设施,建立科学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对能效指标进行对标评价,以便确保工程规划方案符合节能规范要求。

(4)工程环保知识

工程规划中的生态环保目标实现,是对工程所在地区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材料、燃料、生产工艺及装备、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进行优化设计,确保达标排放及工程生态功能免受损害。与之相关的工程环保知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属于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范畴,既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资源技术和工程等学科,也包括资源管理、人口统计、经济科学、政治和伦理等社会科学,通常包括清洁生产知识、循环经济知识、环境监测知识、气象知识、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废气治理知识、废水治理知识、固体废弃物治理知识、噪声治理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环境工程学知识、环境经济学知识、环境法学知识等。

工程环保知识在工程规划中的应用,应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气象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区域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区域自然保护区、历史遗迹、居民聚集区等环境敏感点状况,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对于环境风险严重且难以规避的工程项目,应建议工程终止或另外选址,避免项目损失的发生;对于环境风险可以规避的项目,应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等全流程提出环境风险防范的技术措施并进行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对工程项目建成后的环境质量影响进行预测,对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提出建议,确保工程规划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

3.工程效果性知识

工程效果性知识是工程规划在满足法规性规范及技术性要求,提出工程实现方案的基础上,对工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工程方案能否满足需求,工程方案的适宜性及其经济、社会、环境等效果评价及管理知识。

(1)需求满足

对工程规划方案的需求适应性进行判断和评价,核心是要对工程项目产品市场容量、供需情况、产品需求趋势、价格现状及趋势、行业竞争格局等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并据此确定工程项目的目标市场、产品方案、建设规模和工艺装备等,掌握相关的市场知识,涵盖目标产品市场消费现状、未来需求趋势、产品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等知识[9]。

(2)技术适宜

技术适宜性是评价工程规划方案所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否适宜,技术的成熟程度,创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及主要风险。技术的适宜性受到生态环境、能源资源、地域文化、技术转化、产业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技术适宜性评价知识是多学科知识集成的产物。对工程规划方案的技术适宜性进行评价,是检验工程规划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手段。

(3)经济效果

工程规划方案的经济影响效果,包括规划方案的财务盈利能力、债务清偿能力及经济影响效果,涵盖区域、产业及宏观经济影响效果,从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分析判断工程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将工程与经济相结合,研究工程技术、工程产品的经济效果[10]。工程规划的经济效果评价知识,包括投资管理、资金筹措及使用、成本、税收、利润、资金使用等专业领域,主要涉及财务、金融、统计、经济等专业知识。

(4)社会效果

包括工程规划方案的实施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正面及负面社会影响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工程方案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项目建设可能涉及的社会风险及其应对措施方案的影响评价等相关知识。对于可能涉及非自愿移民、环境污染、贫困人口及非自愿移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应进行专业性的社会影响评价[11]。对于可能引发社会纠纷及明显冲突的工程项目,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保工程规划方案的实施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针对社会评价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成为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效果

包括工程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情况、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及治理效果,地质灾害影响,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特殊环境影响效果的分析评价相关知识。

 三、结语 

当今社会不仅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同时更是工程的时代,工程活动己经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建造人工物的物质性实践性活动,工程活动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哲学作为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及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对于指导人类工程实践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程规划作为工程哲学能够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领域,通过将各类资源和技术要素进行整合,融入工程活动的动态情景之中,形成对特定工程的个性化实施方案。工程规划知识作为工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性集成、实践性提炼和多学科融合,形成在工程规划实践活动中认识工程人工物形成规律的智慧成果及知识体系,体现为工程法规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及工程效果性知识,对实现工程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围绕工程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涉及专业层面复杂,对工程规划实践影响重大,今后还应结合对人类社会丰富多彩工程规划实践活动的系统性总结,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安.数字智库推动产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N].微信公众号“中咨研究”,2018-5-24.

[2]殷瑞钰,李伯聪.关于工程本体论的认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7):43-48.

[3]郭贵春,魏屹东.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

[4]哈罗德·切斯托特.系统工程[A]//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1987,395.

[5]张文忠,等.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9.

[6]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5.

[7]李伯聪.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点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1):6-7.

[8]叶敬忠等.参与式发展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

[9]《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R].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5-10.

[10]邵颖红,等.工程经济学(第五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65-182.

[11][美]拉贝尔J.伯基著,杨云枫译.社会影响评价的概念、过程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43-45.

原文载于《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9年第5期。

原文作者:王安,李开孟,李新创,姜晓东。